古诗词创作教学方法——仿改佳作
古诗词——中华文化一颗璀璨的明珠,历经几千年的沉淀,依旧绽放出她独特的迷人色彩,朗朗上口,让人爱不释手。古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形式之一,当代语文教师有义务去传承和发扬,让她的光芒更加闪亮,让她独特的光彩照耀更多的人。作文语文教师,如何传承和发扬这种形式的中华传统文化呢?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做法。其一,加强引导学生更广、更深涉猎古诗词,多朗读背诵经典古诗词。其二,加强指导学生更深一层赏析古诗词,赏析诗词的内容和主题思想,分析表现手法、体会意境。其三,加强指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古诗词创作,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古诗词创作教学方法,从而让学生在创作古诗词中游刃有余。接下来,我就如何进行古诗词创作之仿改佳作谈谈我自己的创作体会与方法小结,希望这个方法对古诗词创作教学有些许帮助。第一,什么是古诗词创作中的仿改。我所指的仿改,是对古诗词的仿写和改动。这里包括对佳作中某个句子进行仿写和改动,对佳作中的创作手法和思路进行仿写和改动,对佳作中的主题意境进行仿写和改动。对佳作进行仿改,历代文人中有不少例子,我在这里就举一些例子。明代的杨慎《临江仙》中有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其实就是仿改了北宋苏东坡《念奴娇》中的句子“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仿是仿照了苏东坡的意思,改是改了句式。表达的意思一样,句式不同,但不妨碍两者都成了千古名言。南宋刘过《登白云绝顶》中有句“欲穷大地三千界,须上高峰八百盘。”其实就是仿改了唐朝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句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仿是仿照了王之涣的意思,改是将五言句式改为七言句式。北宋王安石的《七绝·梅花》:“白玉堂前一树梅,为谁零落为谁开。唯有春风最相惜,一年一度一归来。”这里面四个句子竟然没有一句是王安石自己的原创,他只是把别人的四首诗中的四个句子组合成一首新的诗作。当然,我不赞同古诗词创作采用这用投机取巧的方法,只是证明历代文人中确实不少存在仿改佳作的事实。我创作的《七绝·浪中荷塘》有句“日伴荷塘天上境,惟愿长久浪中人。”就是在句式和思路上仿照了苏东坡的名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还有我的《七绝·荷塘》有句“夏来荷塘芳菲醉,她在丛中对我招。”就是仿照了毛泽东的名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只是稍微改动了句式而已。第二,古诗词创作时为何要仿改佳作。为何要仿改佳作,因为佳作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能成为千古流传的佳作,在句式、创作手法、思路、主旨和意境上必有出彩的地方,而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在创作古诗词中甚至在现代文写作中学习的。大诗人李白也有仿改之作,而且仿得很好,让李白的仿写之作也成了名篇。《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很明显,李白的这首诗在句式、创作手法,思路、主旨和意境都仿照了崔颢的《黄鹤楼》。且看《黄鹤楼》是怎样的。《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里我就分析下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与“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两句,李白在句式和意思上都仿照了崔颢。黄鹤已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凤凰已去,只剩下空空的凤凰台,任那江水自流。“晋代衣冠成古丘”则在意思上仿照了“白云千载空悠悠”。在邈远的时间里,一切都已成灰,成为历史。颈联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也是在思路上仿照了《黄鹤楼》,都是写景,只是句式不同而已。尾联也是在主旨上仿照了《黄鹤楼》,都是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抒发了浓厚的乡愁之情,体现了一种云烟蔽日,游子无限乡愁的意境。可以看出,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在句式、创作思路、主题和意境上都仿照了《黄鹤楼》,只是所写之景,所咏之物不同而已。但不妨碍《登金陵凤凰台》成为名作啊。可见仿改佳作对创作古诗词是有很大帮助的。中山纪念中学民众中学。第三,怎样在古诗词创作中仿改佳作。如何仿改佳作,无非在句式、创作手法、创作思路、主旨和意境上进行仿改。接下来,我就自己的创作经验从这几点进行解说。例如仿改句式,《七绝·浪中荷塘》中的“日伴荷塘天上境,惟愿长久浪中人”就是仿改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历代文学评论加对杜甫的《七律·登高》有很高的评价,认为这是“古今律诗之冠”。且看杜甫的《七律·登高》:七律·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我从手法、思路、主旨和意境上都对这首诗进行了仿改,创作了同名之作《七律·登高》。七律·登高(钟志烽)林深野旷雾朦胧,梯纵山高影渐空。见我突来猿上树,随云远去鹤离松。难留岁月匆匆过,不恋凡尘点点红。爱恨离愁杯酒去,功名利就笑谈中。手法上,杜诗四联皆是对偶。思路上,先写景后抒情。首联和颔联是写景。首联写动物,颔联写景物,通过动物和景物的描写,展现出高处人少来,动物随意鸣叫、出入的意境,还有传达了诗人站在高处,望尽滚滚而来的长江的开阔视野。总之,所写的景物,都是衬托了诗人所在位置之高。颈联和尾联是抒发情感,表达主旨。颈联中结合了杜甫晚年漂泊不定,艰难悲惨的生活经历,抒发了诗人无限哀愁。“万里悲秋、百年多病”则是杜甫晚年生活的写照。尾联紧承颈联的基调,再抒哀愁之情,并体现了一个体弱多病、发鬓斑白的老人在高处一座亭子里醉酒潦倒的意境。我在创作《七律·登高》时,充分了仿改了杜甫的佳作。手法上,我也是四联皆是对偶。思路上,也是先写景后抒情。首联与颔联也是写景,不过我是首联写景,颔联写动物,这是和杜诗不同的地方。写作目的都是通过对景物和动物的描写,展现出高处突来人,动物惊慌躲的意境。随着山越来越高,人影渐渐少了,到了最高处,突然见有人来,猿猴慌忙躲到树上,而野鹤则是惊慌飞走了。所写之景,尽是衬托作者所在位置之高。颈联和尾联也是仿杜诗抒发情感,表达主旨,但所发之情,所表达的主旨却完全相反。颈联“难留岁月匆匆过,不恋凡尘点点红”不同于杜诗所表达的艰难悲惨的哀愁,而是表达了对人生岁月的看透,对物质红尘的无谓。尾联“爱恨离愁杯酒去,功名利就笑谈中”则是体现了一种看透了人间爱恨情仇、功名利就的豪迈与洒脱的思想境界。手法和思路都仿照了杜诗,诗歌主题和意境则是改变了,这就是我所说的“仿改佳作”了。当然,古诗词创作教学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专题,古诗词创作教学方法也是多样的。例如巧用典故、善用修辞、写景抒情还有铺叙等手法。这里我就不去探讨了,因为本文的论题只是对仿改佳作这一种创作教学方法的探讨。希望以上方法对古诗词创作教学能起到一定的经验作用吧。【整理】南方日报记者 廖冰莹
页:
[1]